當前位置:西子美髮屋 >

流行髮型 >古代髮型 >

魏晉、南北朝髮型

魏晉、南北朝髮型

魏晉、南北朝  這是中國歷史上前後達369年之久的動盪時期,連年戰亂,經濟、文化及人民生活都遭到很大的破壞。自東漢末年起,各路豪強頻繁征戰,最終形成了魏、蜀、吳三國鼎立的局面。進而由司馬氏建立了統一的晉朝。然而,只經歷了一個短暫的“太康之治”又陷入了諸王混戰及北方少數民族割據的局勢。晉滅之後,就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形勢。從歷史的角度來看,這是南方社會經濟發展和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時期。      由於連年的天災人禍,老百姓貧病交加。大批的北方人背井離鄉向南方遷徙。與此同時,成千上萬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,與當地廣大的漢族相互雜居,增加了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的機會。北南文化的交流,不同民族風俗的融合,促使這一時期的民風與民俗發生了極大的變化。與此同時,人們的髮式妝飾,自然也較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發展。      到魏晉南北朝時,以往隨軍慰勞軍中將士的軍妓,逐步流向民間。這些人對自己的儀容專事修飾,髮式妝飾極盡奢侈,傳統的審美觀念受到挑戰。由質樸而趨於豪華,由自然而趨於雕琢,對當時的社會風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。髮式造型崇尚高與大,“太之中公主婦女,必緩鬢傾髻以爲盛飾,用發既多,不可恆戴,乃先於木及籠上裝之,名曰假髻,或曰假頭。至於貧家不能自辦,自號無頭,就人借頭。”《晉書·五行志》詳細記載了爲達到髮式造型高與大的目的,而不惜借用假髻,假頭,甚至於借頭,其形式同我們今天在戲劇化妝中使用的假頭套相類似,只是外觀上要求假頭套高大得多。其中的“蔽髻”是最富於代表性的一種假髻,髻上鑲有諸多飾件,在宮中還以飾件的數目多寡,來區分宮女的尊卑,且規定非命婦不得使用佩飾。與此同時,受各種不同文化及習俗相互交融的影響,髮式及妝飾多種多樣,無奇不有。雜記中曾記錄:魏有靈蛇髻、反綰髻、百花髻、芙蓉歸雲髻、涵煙髻;晉有纈子髻、墜馬髻、流蘇髻、蛾眉驚鵠髻、芙蓉髻;宋有飛天髻;樑有迴心髻、歸真髻;陳有凌雲髻、隨雲髻;北族室韋有叉手髻;北齊有偏髻等。      靈蛇髻:《採蘭雜誌》載:“甄后既入魏宮,宮庭有一綠蛇,……每日後梳妝,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,後異之,因效而爲髻,巧奪天工,故後髻每日不同,號爲靈蛇髻,宮人擬之,十不得一二也。”因蛇的形與神給創作者以啓迪和遐想,將其仿之爲給。且不論傳說十否臆造,然而此髻可擰可盤,旋扭於頭頂,頭側或頭前則始終生動優美,變化無窮,決不雷同,故謂之“十不得一二也。”側也許就是不僅爲當時的婦女所偏愛,而且爲後世所流傳的主要原因吧。      反綰髻:屬高髻中的一種髮式,《國憲家猷》載:“魏武帝令宮人梳反綰髻。”因此可以認爲這種髮式是當時宮中貴婦的主要髻發,其梳理法是將頭髮向後聚攏,並用絲帶結紮,再分成若干股不等份,然後再翻綰成各種式樣不同的反綰髻。如編梳成驚鳥展翅欲飛的“警鵠髻”,編梳成單刀式及雙刀式的“翻刀及”,將多股頭髮翻綰而成的“百花及”等,其樣式之多,全憑各種編梳,反綰的手法不同則樣式各異,手法百變則樣式萬千。另在反綰的及下留一條髮尾,使其垂於背後,一稱“燕尾”亦稱“分髾髻”,與漢代所流行的相似。      十字髻:因其髮型呈“十”字型而得名。其梳理順序是先於頭頂正中將發盤成一個十字型的髻,再將餘發在頭的兩側各盤成環形,下垂至肩,上用簪梳固定。此髮式獨特而莊重,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貴族婦女之中。西安草廠坡出土的北魏彩繪陶俑中,就有極爲形象生動的記載。      圖爲晉代侍從鬟給髮式貼子相關圖片:

魏晉、南北朝髮型

p

標籤: 髮型 魏晉 南北朝
  •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,轉載請註明 https://xzmfw.com/liuxing/gudai/78lk3.html